禽霍乱(fowl cholera,FC),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poultry /avian hemorrhagic septicemia),是一种侵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也可表现为慢性型或良性经过。
禽霍乱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属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两端钝圆,中央微凸,近椭圆形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多杀性巴氏杆菌通常通过禽类的咽部和上呼吸道粘膜侵入宿主组织,也可通过眼结膜或者皮肤伤口侵入。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禽霍乱,主要在夏末、秋季和冬季流行。自从2018年下半年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不少养猪人士转行,大举进军养鸡业,导致肉鸡存栏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但肉鸡养殖相应的疾病防控工作却跟不上,这给多杀性巴氏杆菌有了可乘之机。2019年10月,广东省江门某养鸡场发生一起禽霍乱,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广东省江门市某养鸡场的一群60天龄左右走地鸡共计12000羽,2019年10月中旬,鸡群忽然发病并出现急性死亡,第一天死亡46羽,第二天105羽,第三天237羽,三天累计死亡数量已经超过群体的3%。取了20只鸡病死鸡进行解剖,剖检发现较为一致性的病变是肝脏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坏死点(如图1),而其他组织器官的病变相对不明显。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初步判断鸡群发生了“禽霍乱”。
图1 病死鸡剖检病变
无菌操作取病死鸡的肝脏,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血平板)上,然后置于37℃恒温箱培养过夜。第二天观察血平板中细菌生长繁殖、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等,可见血平板上长出圆形、边缘整齐的露滴状小菌落(如图2)。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挑取血平板上的单菌落,在玻片上涂匀,待干燥固定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并镜检,镜头下可观察到球杆状或双球状的细菌(如图3),疑似巴氏杆菌。
图2 血平板分离和培养结果
图3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结果
无菌条件下,挑取血平板上的单菌落,然后进行PCR检测,结果为禽巴氏杆菌核酸阳性(如图4)。
M:DNA Marker DL2000;1:阴性对照PCR扩增产物;2:菌落PCR扩增产物;3:阳性对照PCR扩增产物
图4 菌落PCR检测结果
另外,在无菌条件下,挑取血平板上的单菌落,均匀涂于新的血平板上,然后夹取药敏纸片平贴在血平板表面,于37℃恒温箱中倒置培养过夜,第二天观察结果,并测定抑菌圈直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阿莫西林和多粘菌素B较为敏感(见表1)。
综合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细菌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结果,确诊鸡群为禽巴氏杆菌感染(禽霍乱)。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巴氏杆菌敏感度高的药物进行治疗。养殖户当天立即注射了抗生素,鸡群在治疗后,精神明显好转,死亡数量明显下降,当晚死亡数降至61只,第二天降至19只,病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
禽霍乱发病急,而且死亡率较高,因此在养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预防,尤其对于规模化养鸡场和“刚入行的新鸡场”。由于禽霍乱的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饲养管理不当、鸡舍阴暗潮湿拥挤、天气突然变化、营养不好、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以及长途运输、鸡群发生其他疾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会促进本病的发生。因此,平时必须严格做好日常环境消毒,饲喂家禽全价饲料,及时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鸡体自身的免疫力,才是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