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决定了生猪产业发展的天花板,而育种是生猪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第34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兆丰华集团独家冠名的“兆丰华特约·广东省猪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中山大学刘小红教授围绕育种的技术、体系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分享。他指出,统一的数字化育种平台是实现高效育种的基础,育种过程需围绕“选种选配、效果评价、育种目标、遗传评估、性能测定、繁育体系”六大要素展开。
刘小红教授指出中国生猪种业面临育种体系分散、技术滞后、数据管理薄弱、育繁推环节脱节等核心问题。解决路径包括: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强化遗传资源共享;普及基因组选择与大数据育种技术;推动种猪健康管理及地方猪种特色开发;加强政策支持与产学研协同。目标在于实现种源自给率95%以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刘小红
中山大学
教授
刘小红教授在报告中系统剖析了中国生猪种业面临的多层次挑战。在育种环节,体系分散化问题突出,国家、公司及联合体等多元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遗传联系薄弱且数据共享机制缺失;核心育种场数量不足,仅有102家双阴场,部分场则难以达到非洲猪瘟等疫病净化硬性要求。在技术层面,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应用滞后,传统育种方法制约遗传评估准确性,同时育种目标与产业链需求脱节,过度侧重生长速度而忽视肉质、抗病性等关键性状。另外,数据管理短板进一步加剧困境,表现为采集分析能力不足、公共平台缺位,企业自建成本高,加之系谱记录与性状测定标准化程度低,严重削弱了遗传评估可靠性。
繁育环节中,扩繁场(GGP/GP)与核心场遗传联系薄弱,闭群繁育模式限制基因流动,杂交优势难以释放体系效率低下成为扩繁瓶颈,品种配置单一化,其大白-长白固定组合导致轮回杂交等高效模式应用不足。遗传缺陷问题同样严峻,隐睾、脐疝等缺陷13%由遗传因素引发,75%原因未知且缺乏系统筛查手段。更根本的矛盾在于选育环境与生产环境脱节,核心场与商品场在营养、密度及疾病压力等方面的差异,致使遗传进展无法充分表达。
推广环节暴露性能传递断层,核心群选育效果难以传递至终端。生产管理粗放化问题同样凸显,母猪PSY、非生产天数等效率指标显著落后国际水平,部分核心场面临资格取消风险,地方猪种资源开发不足使特色品种培育滞后,难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国际竞争压力下,国内种企(如温氏)在育种效率与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国际巨头(PIC、Danbred)存在差距,核心种源进口依赖仍未破除。
刘小红教授在本次报告中针对中国生猪种业存在的技术短板、体系分散和需求脱节三大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解决方案。其核心建议是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通过整合育种、扩繁和推广环节形成闭环运作模式,重点建立区域性种公猪站实现基因资源共享,并推动核心育种场与商品场的深度协同。同时强调技术创新驱动,主张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育种平台,普及基因组选择技术以提升育种效率,优化育种目标需兼顾生产者对生长效率的需求和消费者对肉质安全的要求,制定多性状综合指数并强化抗病性选育。
在健康管理方面,要求将生物安全纳入育种体系,严格执行疫病净化标准,开发抗病育种技术。针对差异化竞争,提出开发地方猪种资源培育特色品种,建立基因库保护遗传多样性,打造"华系"种猪品牌进军高端市场。政策层面呼吁政府与企业协同完善机制,加大育种研发补贴,支持第三方遗传评估中心建设,推动形成"国家队+企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合体。这些建议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深刻启示,企业需突破单打独斗模式,通过联合育种和数据共享提升效率,借鉴丹麦Danbred的成功经验,加速数字化和基因组技术布局,学习PIC的定制化服务模式;非洲猪瘟等疫病警示健康育种是生存底线,核心场须构建封闭式繁育体系,企业还应主动对接国家遗传改良计划,争取2035年实现核心种源自给率95%的政策支持。短期需聚焦数据标准化和健康管理,中期布局基因组育种与全链协同,长期培育自主种源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最终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实现种源自给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目标。
刘小红教授直击中国生猪种业的三大痛点—技术短板、体系分散、需求脱节,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体化整合、技术创新和市场化导向,推动产业从“量”到“质”的转型。在短期,优先解决数据标准化和健康管理问题;中期时,布局基因组育种与全产业链协同;长期来看,要培育自主种源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刘教授认为中国生猪种业若能落实这些建议,有望在2035年实现“核心种源自给、性能国际领先”的目标,摆脱对进口种源的依赖。
撰文:孙海瑞
初审:郭婷婷
终审: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