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省性社会团体,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现任理事长是廖明同志。
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省性社会团体,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现任理事长是廖明同志。
在微观世界中,抗生素与耐药菌之间的“军备竞赛”正愈演愈烈。在第34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新禽业论坛》上,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孙坚教授以《剑与盾之歌:抗生素对抗微生物的精彩瞬间》为题作特邀报告,系统剖析了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其前沿防控策略。
2023年全球人口已达80.32亿,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将突破90亿。伴随着人口膨胀,人类对肉制品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从1964~1966年的24.2千克/年将飙升至2030年的45.3千克/年,其中发展中国家增幅尤为显著,东亚地区人均肉类消费已达57.5千克/年。作为全球最大的畜禽生产与消费国,中国猪、禽的饲养量和存栏量均居世界首位,肉类和禽蛋产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然而,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动物疫病成为畜禽养殖业的首要威胁。致病性大肠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沙门菌等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不仅增加生产成本,更造成产量锐减,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公共卫生风险。孙坚教授指出:抗生素在养殖业中扮演着“多面手”角色,包括预防疾病暴发、治疗感染病例、甚至促进畜禽生长。科学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这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特性,让抗生素在过去数十年间成为养殖业的“救命稻草”。
然而,抗菌药的过度使用正在埋下隐患。相关数据显示,新型抗生素上市后短短几年内就可能面临耐药性问题,部分药物甚至在临床应用初期就遭遇耐药菌的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耐药基因的传播已呈现全球化趋势。例如,美国发现的blaKPC-1耐药基因、印度出现的blaNDM-1“超级细菌”,以及中国监测到的mcr-1和tet(X4)耐药基因等案例,均表明耐药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跨越物种和地域界限扩散。“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 孙坚强调,2019年全球约127万人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菌感染,间接导致495万人死亡。南亚、非洲和东南亚成为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更严峻的是,耐药菌通过食物链和环境介质形成“人—动物—环境”传播闭环,畜禽粪污中的耐药基因污染土壤和水体,通过生物链蓄积危害人体健康。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正在对全球经济造成多层次的冲击,其影响已从养殖业延伸至公共卫生领域。在农业生产方面,耐药菌的蔓延导致畜禽养殖成本显著增加,具体表现为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但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与此同时,人类健康领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耐药菌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周期,更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各国亟需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推动科学用药,并通过技术创新寻找替代方案。
面对耐药危机,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治理。2019年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拉开“禁抗”大幕,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这一政策实施后,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量从318 mg/PCU降至165 mg/PCU,黏菌素禁用使携带mcr-1基因的大肠杆菌检出率下降至10%以下。
孙坚团队围绕抗生素耐药性防控,探索并提出了“源头—过程—终端”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思路,旨在为行业提供可参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源头减抗方面,开发了病原菌响应型递送系统,实现精准用药,并发现三种天然产物可增强黏菌素效果,有助于降低用药量。在过程控制方面,构建了抗生素降解体系,包括表达四环素降解酶Tet(X4)和基于酵母裂解物的Rades-yeasate系统,用于高效清除环境残留抗生素。在终端消除方面,创新构建IS-CRISPR系统,可精准识别并清除耐药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对质粒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有效去除,展现“耐药免疫”潜力。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中国养殖业正加速向绿色转型,“造好药、用好药、少用药”是绿色中国的内在要求。”孙坚表示,中国正同步推进节能减排与减抗增效,将耐药性防控纳入“碳中和”目标体系。当抗生素这把“利剑”遭遇耐药性之“盾”,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博弈正在迎来新的转折点。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中国养殖业抗菌药治理之路,不仅关乎千万养殖户的生计,更承载着14亿人的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