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省性社会团体,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现任理事长是廖明同志。
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省性社会团体,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现任理事长是廖明同志。
在全球养鸽业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鸽圆环病毒病(PiCV)已成为威胁鸽群健康的最重要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该疾病的流行呈现出新的特征,病毒变异加剧、感染率持续攀升,给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第34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鸽业论坛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王承宝教授团队的谢鹏博士作了《鸽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控现状》专题报告,系统梳理鸽圆环病毒病的病原特性、流行趋势、疫苗研发进展及综合防控策略,为行业提供科学防控参考。
鸽圆环病毒(PiCV)为球形、无囊膜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基因组约2kb,含核衣壳蛋白Cap基因与复制蛋白Rep基因。1993年首现于美国,2009年我国首次报道,目前已在全球14个国家流行。病毒的生存能力极强,可在鸽舍灰尘、干燥粪便颗粒及脱落的上皮细胞中长期存活,这使其传播途径更为广泛。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从鸽胚内脏器官和鸽子精子中均检测到PiCV,该病毒也可通过垂直传播影响子代幼鸽,导致幼鸽体弱、发育迟缓,羽毛粗糙杂乱、精神萎靡等症状。
PiCV 感染可引起鸽淋巴组织萎缩,导致免疫抑制。临床发现,感染鸽接种新城疫疫苗后抗体水平低下,更易继发其他病毒病混合感染的可能。近年来,王承宝教授团队更检测到高致病性PiCV毒株,可直接引发昏睡、厌食、呼吸窘迫甚至猝死,打破“无明显症状”的传统认知。
基因组变异加剧
PiCV基因组呈现高度遗传多样性,Cap基因存在9个氨基酸缺失位点,可分为11种基因型。王承宝团队对67株病毒的全基因组分析显示,存在31个重组事件,表明不同基因型毒株间重组频繁,抗原性变异加快。
感染率逐年飙升,呈暴增趋势
团队的研究表明,2016-2019年鸽群 PiCV 感染率约19.3%,患病鸽阳性率(27.4%)高于健康鸽(18.6%)。2019年后感染率逐年攀升,目前已达77.4%,2021年起,团队检测患病鸽的感染率高达100%,2023年在我国鸽群中检测到高致病性PiCV毒株的存在,2025年疫情更为严重,部分地区鸽群感染严重、疫病频发。目前我国各省份均有高感染率的病例出现,种鸽感染后的子代幼鸽的健康度也出现显著下降和死亡率提高的状况。
谢 鹏
王承宝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
团队目前已经筛选出一株免疫原性良好、能够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和保护性抗体的鸽新城疫病毒株,完成鸽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创制,完成“鸽新城疫灭活疫苗”技术成果转化3项,预计年内获批新兽药证书,该疫苗具有疫苗毒株稳定、疫苗安全性高、免疫保护力强、抗原性好和免疫谱广等特点。在鸽新城疫疫苗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制备PiCV 病毒样颗粒,团队研发“鸽新城疫和鸽圆环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目前与相关企业正在联合申报新兽药,多地临床试验均显示该二联疫苗具有显著的保护效果,2021年在河北某鸽场试验发现,二联疫苗组月捡蛋数比单免新城疫组多42枚,幼鸽伤亡少36 羽。2025年在江苏某鸽场试验发现,2400对种鸽免疫后乳鸽几乎无伤亡,对照鸽舍每日伤亡约10羽。2025年在河南某鸽场临床试验表明,青年鸽免疫二联疫苗后成活率比商品化疫苗组高4%。
强化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增强鸽群免疫力;控制鸽舍密度,定期通风除尘,降低病毒载量。建立严格消毒制度,对鸽舍、器具及周边环境定期消毒,切断灰尘、粪便等传播途径。在精准检测与引种管理方面,引种前检测PiCV,隔离观察4-6周,定期对种鸽群开展病原监测,尤其是不稳定群体。采用科学免疫策略,种鸽每半年免疫一次,确保抗体水平,同时重视新城疫基础免疫,结合二联疫苗提升双重保护。
鸽圆环病毒病的防控需结合病原监测、疫苗免疫与生物安全管理。随着二联疫苗研发进展与防控技术完善,产业有望通过综合措施遏制疫情。未来需持续关注病毒变异,加快疫苗更新,为鸽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