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省性社会团体,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现任理事长是廖明同志。
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省性社会团体,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现任理事长是廖明同志。
月27日,由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主办,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猪病学分会、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承办,兆丰华集团独家冠名的“兆丰华特约·广东省猪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广州盛大举行。作为第34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的重要主题论坛,论坛围绕种业建设、环保政策、疫病防控、检测技术四大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汇聚高校科研团队、养殖企业代表及行业管理部门人士,围绕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推动学术成果与产业实践的对接,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论坛由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猪病学分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桂红主持。
兆丰华集团作为冠名单位,展示了其在动物疫苗与健康领域的技术成果,强调科技创新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张桂红
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猪病学分会理事长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沈诗源
兆丰华集团总裁
种猪决定了生猪产业发展的天花板,而育种是生猪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山大学研究员刘小红围绕育种的技术、体系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分享。他指出,统一的数字化育种平台是实现高效育种的基础,育种过程需围绕“选种选配、效果评价、育种目标、遗传评估、性能测定、繁育体系”六大要素展开。
刘小红
中山大学
研究员
“育种的重点是围绕塔尖开展,繁育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商品化生产则是实现价值的关键。”刘小红分析,在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三个环节需环环相扣,紧密结合。
同时,育种从业者需坚定实施新一轮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提升关键性能,并通过大数据育种平台,持续加大选育强度、推进资源共享,构建全产业链育种体系,最终实现“种猪健康+数字化育种”的双轮驱动一流产品。
吴银宝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
环保一直是猪场经营的“生命线”,广东省畜禽养殖业正面临新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全面升级。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银宝指出,此次修订历时六年,统一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适用范围,取消原养殖场与养殖小区的分级差异,并大幅收严指标。
例如:新增总氮(40/70mg/L)、总铜(1mg/L)、总锌(2mg/L)管控;严控COD(150mg/L,原400)、氨氮(40mg/L,原80);臭气浓度场界限值降至20(原60)。管理同步强化,要求设永久排污口、装自动监控并明确达标判定规则。
应对挑战,吴银宝建议需多措并举。源头上通过饲料配方优化(降低粗蛋白、添加微生态制剂)、清粪工艺改进及配套足量农田减污;过程上强调封闭粪污收集运输处理环节,喷洒除臭菌剂抑味;末端应用猪舍风机端“除臭墙+喷雾”技术,探索二氧化氯高效去除NH₃、H₂S。
周宏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副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周宏超系统阐述了规模化猪场支原体肺炎(Mhp)的防控与净化策略。该病在我国猪群中感染率居高不下,有数据指出,2024年7省份40个猪场监测显示个体核酸阳性率达49.21%,猪场阳性率超90%,其中育肥猪感染最严重(72.29%),且冬季春季高发。Mhp通过破坏呼吸道纤毛降低防御力,成为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协同感染的关键诱因,混合感染可致每头猪损失78-200元。
面对如此复杂的疫病环境,如何实现猪肺炎支原体净化?周宏超指出,建议采用分群体、分阶段的策略。先通过封群管理(后备母猪滴鼻168毒株)配合药物干预,将母猪感染率降至10%以内;再逐步扩大至商品猪群,最终实现区域净化,助力养殖成本实现5.5-6.0元/斤。
王 衡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衡强调,高通量检测技术正为猪场疫病防控提供的科技支撑。其中,单病原全基因组检测,针对非瘟、蓝耳、腹泻等常见猪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能追溯发病源头、鉴别毒株类型、判断混合感染与重组情况。宏基因检测,即感染组学检测,可筛查未知病原,助力养殖场排查病情。“超级PCR检测”,可一次检测数十种猪传染病病原核酸,靶向精准,同时可对各种病原进行分型分析。
王衡指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精准区分野毒和疫苗毒,排查新毒株感染,明确猪群感染状况,对猪群疫病监测至关重要。应用高通量检测技术,可实现“宏观检测、全景呈现、分析主次、逐本溯源、破相见真”的检测目标。
广东是全国生猪生产与消费大省,面临环保约束与疫病风险的双重压力。本次论坛的召开,为行业提供了政策解读、技术交流和合作对接的平台,对推动区域猪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将持续联合各方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