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学会简介

  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全省性社会团体,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现任理事长是廖明同志。

 
牧原产能调控“组合拳”:从343万到330万头,如何重塑猪周期格局?

  一、政策东风下的龙头担当:从行业 “内卷” 到主动 “瘦身”

  (一)行业 “反内卷” 战役打响:百万母猪调减目标落地

  2025 年,生猪养殖行业深陷 “内卷” 困境,规模化扩张致使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加剧,行业利润空间遭到严重压缩。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果断施策,倡导 “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一场行业 “反内卷” 战役就此拉开帷幕。其中,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成为关键举措,计划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约 100 万头,降至 3950 万头。这一目标的设定,宛如在汹涌的产能浪潮中抛下稳定之锚,为行业的稳定发展指明方向。

  (二)牧原的 “瘦身” 决心:能繁母猪连续两季调减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进行产能 “瘦身”。截至二季度末,其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 5.4 万头至 343 万头,已连续两个季度调减。这一数据反映出牧原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战略调整的坚定决心。据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曈在半年报交流会上透露,预计今年末公司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至 330 万头。这种持续的调减行动,不仅体现了牧原对政策的高度配合,也彰显了其作为龙头企业的担当。通过主动降低产能,牧原旨在为整个行业的供需平衡贡献力量,缓解 2026 年生猪市场的供应压力。

  二、产能调控 “组合拳”:三箭齐发破解周期难题

  (一)第一箭:淘汰低效母猪,优化种群质量

  在产能调控进程中,牧原深刻认识到母猪种群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基因筛选技术,牧原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精准评估,淘汰年产仔低于 24 头的低效母猪。这一举措犹如一场 “精准外科手术”,去除产能中的 “病灶”。2025 年已累计淘汰 19 万头,占当前存栏的 5.5%。保留下来的核心种群,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达到 28 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16.7%。这不仅实现了 “减数量、提效率” 的双重目标,还使优质产能获得更多资源,如同森林间伐,砍掉 “病弱树木”,让阳光和养分更多地滋养优质树木。预计每年可降低养殖成本 3.8 亿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第二箭:压减出栏均重,截断短期供应 “堰塞湖”

  在生猪养殖行业,“压栏增重” 是常见现象,养殖户往往希望通过延长养殖周期使生猪体重增加,以获取更高收益。然而,这种做法易导致市场供应在短期内失衡,引发价格暴跌。牧原敏锐洞察到这一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 128 公斤压减至 119 公斤,预计 8 月底就能提前完成 120 公斤的目标。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市场洞察。单头猪减少饲料消耗 15 公斤,不仅降低了短期市场供应压力,还实现单头成本节约 80 元。这一 “体重调控法” 就像给市场装上了一个 “泄洪阀”,避免了集中出栏导致的价格暴跌。7 月公司生猪销量为 749.7 万头,环比下降 10.4%,主动放缓出栏节奏,为市场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三)第三箭:严控二次育肥,切断市场投机链条

  二次育肥,即养殖户将已达出栏标准的生猪买回来,再饲养一段时间,待猪体重更大、价格更高时出售。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调节市场供需,但过度发展则会演变为市场投机行为,严重影响市场正常秩序。自 5 月起,牧原明确禁止育肥猪流向二次育肥渠道。为确保这一政策有效执行,牧原采用先进的 GPS 轨迹追踪技术,对每头商品猪的流向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通过合同条款约束,明确禁止育肥猪进入二次育肥环节。数据显示,公司二次育肥猪销售占比从 2024 年的 12% 归零。这一举措有效抑制了 “炒猪” 行为,使市场回归到 “供需基本面定价” 的理性轨道,保障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发展。

  三、瘦身不减利:产能调控下的业绩 “逆袭”

  (一)半年报数据亮眼:成本优势转化为利润弹性

  在产能调控的大背景下,牧原股份不仅成功实现产能 “瘦身”,还在业绩上实现令人瞩目的 “逆袭”。2025 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发布的半年报数据表现优异:实现营业收入 764.63 亿元,同比增长 34.46%;归母净利润 105.3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169.7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73.5 亿元,同比增长 12.13%,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牧原长期以来在成本管控方面的深耕细作。

  牧原股份的成本优势在半年报中体现显著。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1.8 元 / 公斤,较年初下降 1.2 元。这一成本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使得牧原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成本的下降直接带动毛利率的提升,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达到 19.02%,同比提升 10.59 个百分点。即便在生猪均价同比下跌 21.91% 的不利市场环境下,牧原股份仍实现头均盈利超 200 元。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牧原成本控制的卓越成效,以及其将成本优势转化为利润弹性的强大能力。

  (二)资产负债表优化:降杠杆与现金流双强

  产能 “瘦身” 不仅使牧原股份在业绩上表现出色,还对其资产负债表的优化起到关键作用。截至 6 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降至 56.06%,较年初下降 2.62 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牧原在降低债务风险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财务状况更加稳健。与此同时,公司货币资金达到 307.8 亿元,同比增长 45%。充足的现金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使牧原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市场对牧原股份的这一策略调整给予积极评价。“缩表提质” 策略,既符合政策导向,又增强了企业的抗周期能力。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中,降低资产负债率和保持充足的现金流,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其在市场低谷期的生存能力。这也为牧原股份后续的估值修复奠定坚实基础,使得投资者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四、行业变革启示:从 “规模为王” 到 “效率致胜”

  (一)龙头示范效应:引领 1700 万养殖户 “减量提质”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其主动调整产能的行为,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为整个行业树立标杆。在我国,年出栏 5000 头以下的中小散户数量众多,据统计,这类养殖户数量高达 1500 万户。他们在生猪养殖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往往在市场波动中面临更大风险。

  牧原的行动为这些中小散户提供宝贵借鉴。2024 年,在市场的洗礼下,中小散户退出率达到 15%。这一数据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是行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与此同时,规模场(年出栏 5000 头以上)占比则提升至 58%。这种占比的变化,不仅体现行业规模化程度的提升,更反映市场资源正在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中。

  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整个行业的抗周期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数据显示,行业亏损阈值从 13 元 / 公斤提升至 12 元 / 公斤。这意味着,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行业整体能够承受更大压力,更加从容地应对市场挑战。在这种 “马太效应” 下,牧原等龙头企业的市占率有望从当前的 18% 提升至 2026 年的 25%。市场份额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行业向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二)产业链重构:从 “养猪” 到 “养效率” 的范式转换产能

  调控政策的实施,加速了生猪养殖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链重构。在这个过程中,牧原股份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行业变革的引领者。

  牧原自主研发的 “901+” 种猪,以其卓越的性能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这种种猪的料肉比降至 1.55:1,意味着养殖同样重量的生猪,牧原能够使用更少的饲料,从而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同时,牧原的智能养殖系统也发挥巨大作用,使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32 头。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使得牧原在生猪养殖的源头就占据优势。

  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曈指出,未来竞争不是比谁养得多,而是比谁养得好 —— 用更少的母猪、更低的成本,产出更优质的生猪。这种从 “养猪” 到 “养效率” 的范式转换,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在牧原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入智能化设备,优化养殖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粗放式养殖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养殖模式转变。

  五、后市展望:产能出清期的价值重估

  (一)短期:政策托底与情绪修复双重利好

  随着牧原等龙头企业率先完成母猪调减,市场供需关系开始出现积极变化。8 月,生猪均价触底反弹,回升至 15 元 / 公斤,这一价格走势为整个行业带来信心。期货市场也对这一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对 2026 年一季度合约报价达到 16500 元 / 吨,这一报价充分反映市场对未来供应压力缓解的强烈预期。

  中秋、国庆两大传统节日的备货周期,为猪价的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时期,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大幅增加,无论是家庭消费还是餐饮行业,都对猪肉有着旺盛需求。这种季节性的需求增长,使得猪价有望在短期内维持在 14.5 - 15.5 元 / 公斤的合理区间。这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也为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长期:从周期波动到韧性生长的新生态

  从长期来看,当行业进入 “330 万头能繁母猪 + 120 公斤出栏均重” 的新稳态,整个行业的生态将发生深刻变化。牧原股份凭借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将在这个新生态中占据绝对优势。其完全成本降至 11.8 元 / 公斤,这一成本水平较行业平均低 15%。即便猪价回落至 13 元 / 公斤,牧原仍可实现盈利。这种 “成本安全边际”,正是牧原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的行业生态下,牧原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其成本优势将转化为价格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灵活地应对价格波动。即便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期,牧原也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来保持盈利,从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随着行业的发展,牧原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将不断增强。这种从周期波动到韧性生长的转变,将为牧原带来更加稳定的发展前景,也将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榜样。

  结语:龙头的 “破局之道”

  牧原股份的产能调控,本质上是一场主动拥抱周期的 “自我革新”:在行业陷入 “规模内卷” 时,选择 “断尾求生”;在政策引导转型时,担当 “变革先锋”。当能繁母猪存栏从 343 万头向 330 万头迈进,改变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整个生猪产业的底层逻辑 —— 从 “量的扩张” 走向 “质的跃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在周期底部展现的战略定力,或许正是牧原穿越牛熊的真正价值锚点。(数据来源:牧原股份 2025 年半年报、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